来源:表舅是养基大户大V
前天,建行港股,重获10亿以上的单日净申购,险资配置的趋势仍未暂停。 大家关注这么多自媒体账号、卖方分析师,像我们这种,从一而终地,告诉大家,本轮银行股,是资金驱动逻辑的,而且能把险资加仓的底层逻辑、账户逻辑、政策逻辑,都摆清楚的,且从来不再上涨后,事后找补,为上涨贴上d‘d’d其他天花乱坠理由的,应该也没几个吧。
把之前的《银行董事长的一天》再贴一下,所有的银行从业人员,应该都会心有戚戚焉。 逻辑说的很清楚了,我引用一下。
“说完段子,回到我们最上面讲的问题——为什么银行的经营基本面,边际上在恶化,但是股价却持续新高,如果经营基本面不是主要矛盾,那么,什么才是主要矛盾? 我个人认为,可以考虑两点。
第一,告别产业的超高速增长时代,拥抱“比烂”的时代。
比烂的这个说法,我最早是24年3月,在《招行年报里的十大真相》里提到的,下图里的三个事情,事实上最近一年都算兑现了。 摆烂,是一个很粗糙的说法,如果严谨的来说的话,应该是,2024年,招行的ROE首次跌破15%,只剩下14%多,但是问题是,在当下,A股哪些行业、哪些公司,ROE能够超过10%? 所以,单纯从纵向的维度,观察单一行业的环比变化,有时候可能会一叶障目,如果结合宏观的经济周期,做个横向对比,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。
第二,还是之前说的,股价是由边际资金定价的。
看空的,唱空的人,手里有足够的票吗,能做空吗?如果不能,你说的就不算。 而人家有钱的,是真往死里买啊。
我在《谁是真正的长期资金?》里解释过,这几年,A股和H股,真正有钱的long money,只有国家队、险资,没有第三个了。
国家队加沪深300,你别管合不合理,沪深300的权重股就是银行股。 而更大的趋势,是险资,我们解释过了——2%以内的30年国债,是历史头一遭;保险进入监管的宽松周期,监管鼓励险资通过OCI账户、通过体外大基金,配置高股息,也是历史头一遭。 两个历史头一遭叠加在一起,就势必意味着,中短期内会有源源不断的保险资金,流入(具有远期分红确定性的)银行股,特别是大行,特别是大行的H股。
而这一趋势的终结,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:
其一,大行利润同比大幅下滑,且不再履行30%的股利支付率;
其二,银行股股价持续上涨后,股息率相比其他行业,明显下降且落后;
其三,长端的债券收益率,开始上行;
其四,保险行业权益配置比例达到压力测试后的上限,监管开始停止新增体外大基金的批复,并且反过来重新提高保险投资股票的风险因子。

等等,大概如此。$银行ETF(SH512800)$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